血红之日

风帽穿甲弹

> 血红之日 > 血红之日目录

黄仲涵家族(1 / 2)

上一章目 录

黄仲涵:二十年代的“糖业大王”

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60年代初的约一百年间,和建源公司(后改为建源贸易有限公司)曾经是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甚至全世界最着名和富有的华侨家族和华侨商业公司之一。特别是黄氏家族第二代主人黄仲涵,在从19世纪末至1924年他逝世为止的四分之一世纪中,黄氏家族及建源公司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黄仲涵曾被誉为“糖业大王”而闻名于世。黄仲涵逝世后,他的儿子们继承了祖辈的事业,使建源公司获得进一步的扩展,蜚声国际。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逐步地衰落了。

及建源公司曾经对东南亚特别是印度尼西亚的经济贸易和社会发展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在华侨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的产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印尼华侨经济和华侨社会的一个缩影。

及建源公司的发展史,先后经历了三代人,两次大战(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个时期(荷兰殖民统治时期和印尼独立后时期)。建源公司在三代人的98年发展过程中,既有继承中国固有文化思想道德传统及华侨家族商业连续性经营发展的一面,又有因时代不同而经历着顺利和挫折的迂曲发展的一面。

黄氏家族的产生和建源公司的初创

黄氏家族及建源公司的创建人是黄仲涵之父黄志信。黄志信,字守谦,别号思俭翁,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835年出生于家乡。

黄志信青少年时期,正是旧中国由于满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受到各帝国主义的侵略宰割、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期。广大的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各地人民都纷纷掀起各种反抗和斗争。黄志信也在当时参加了“小刀会”的革命活动,在“小刀会”起义宫中担任一名管理军粮和军服装备的军需官职务。在起义军遭镇压失败后,黄志信于1858年和两位兄长黄信卓、黄卓丕离开家乡,在厦门港搭乘一条商帆船逃到印尼爪哇,后来定居于中爪哇三宝垅。黄信卓和黄卓丕到三宝垅后不久,分别到格都地区的巴拉干和梭罗谋生,后来都毫无信息,黄志信则在三宝垅做小商贩,后来逐步经营土特产,一帆风顺,至1863年,他已拥有三百万荷盾的资产了。

1863年3月1日,黄志信为了进一步发展他的商业贸易,正式创办了“建源公司”,最初称为“建源栈”,主要经营土特产。他一方面从爪哇输出蔗糖和烟,另一方面则从中国输入鱼干、茶、苏州丝绸及各种香料食品等。

建源公司在黄志信的精心经营下,从1863年到1893年的30年间不断有所发展,从而成为爪哇地区主要的华侨商行之一。

糖王黄仲涵与建源公司的黄金时代

黄志信在三宝垅娶一侨商之女为妻,生有三男(其中一个夭折)四女。黄志信把选贤任能的思想也用在他的孩子身上。他经过多年的考察,认为黄仲涵天资聪颖,是他的事业的理想接班人。因此他蓄意加以培养。1890年,他开始把建源公司交给黄仲涵主持。1901年黄志信病逝,留下1750万荷盾的遗产(约合700万美元)。他逝世前,分给他的另一儿子黄仲鹏一笔相当可观的遗产,但不要他插手建源公司的业务。

黄仲涵于1866年出生于爪哇三宝垅,1890年他接管主持建源公司时才24岁。19世纪末,世界和荷属东印度的形势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从1895年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财政金融资本统治的帝国主义时代,财政资本垄断了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和政治生活。1890年荷印政府取消了甘蔗强迫种植制。1905年它被迫进一步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在欧洲商人及广大华侨的强烈反对下,荷印殖民政府于1910年前后陆续取消了华侨“通行证”、“居住区域条例”及“警察裁判”等殖民制度,因而华侨人口迅速增加。1890年荷印华侨人口总数为461089人(其中爪哇和马都拉有242111人,占总数的52.51%)。至1920年,华侨总数已增至809039(其中爪哇、马都拉有381614人,占47.42%)。1914年至1918年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上述社会和经济大环境的变化,给黄仲涵的建源公司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黄仲涵接办建源公司以后,1893年即把它改组成“建源贸易有限公司”,并且立即扩大经营范围,同时先生在荷印各地及欧洲等地增设分行、办事处。在黄仲涵主持的34年间,黄氏家族的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

随着甘蔗强迫种植制的取消及自由贸易的发展,黄仲涵积极从事蔗糖的生产及贸易。他经营了甘蔗种植园,并从1894年起先后接办了5家糖厂。这5家糖厂是:巴基斯(pakies),年产糖13000吨;里约阿贡(rejoagung),年产35000吨;丹卡尔朗径(tanggalangin),年产20500吨;波奈(ponen),年产12000吨;克列贝特(krebet),年产21000吨。5家糖厂总计年产101500吨糖。

这5家糖厂的总面积为7082公顷(17500英亩),总投资约达一千万盾。其中里约阿贡糖厂是印尼最先电气化的工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碳化”糖厂。从1910年至1914年,建源公司每年平均出口糖15万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战争影响,出口量下降至6万吨。1919年至1925年间又增至7万吨。战后由于欧洲等地砂糖较缺,需求量大,糖价由1913年的每百公斤11盾6角5仙涨至1920年的53盾4角5仙,因此建源公司经营的糖业空前扩大,远销世界各地,获得巨额利润,1923年,全荷印有糖厂179间,其中华侨办的13间。黄仲涵的5间糖厂共产糖86万担,占华侨糖业总产量的57%,黄仲涵因而有“爪哇糖王”之称。

1918年黄仲涵又在克列贝特创建了一家木薯粉厂,兼生产酒精,厂址占地为2000公顷(约5250英亩),连同种植园共有33万亩,年产量达270000担。它拥有工人3700名,是东南亚最大的一家木薯粉厂,产品远销欧美各地。

黄仲涵除了主要经营糖及木薯粉外,还经营橡胶、咖啡、木棉、木薯干、胡椒、玉蜀黍、花生、蓖麻籽、香茅油等。

为了适应上述贸易的扩大及发展,黄仲涵先后在荷印的雅加达、泗水、井里汶、日惹、梭罗、楠榜、锡江、万雅老、万隆、玛琅、棉兰、坤甸等地设立分行和办事处。伦敦和新加坡是建源公司最主要的贸易及商品集散中心。1910-1911年度至1914-1915年度的5年间,伦敦分行已出售72万5千吨爪哇糖,平均每年出售约14万5千吨。

1906年,黄仲涵在三宝垅用400万荷盾的资本创建了“黄仲涵银行”,并在泗水设立分行,作为建源贸易有限公司的金融机构。后来又扩大经营火水灾及人寿保险,代理经营了7家保险公司的业务。

1911年,黄仲涵把他的经营扩展至航运业。他在新加坡创办了“协荣茂轮船公司”,购有三千吨的轮船“南荣”、“万丰隆”、“极乐谷”、“强盛”、“强安”等,往来于印尼及新、马各地。后来又经营了“顺美轮船公司”,增加“顺安”、“万宝源”等9艘轮船,成为荷印华侨航业的一支主要力量。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